托普站群

x

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如何开展?| 关注

2023-07-11 16:37:11

帮助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培养积极乐观、坚强自信、勇于进取的健康品格,让每个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促进青少年健康走向未来,亟须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更加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


0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注重“系统治理”


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体系建设和具体工作落实中承担着主要职责,要统筹教师、课程等建设,同时要充分协调家庭、社区、医院等各方面资源,辐射学校教师、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一)抓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设的关键


第一,学校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可建设以德育副校长为责任人、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主要工作包括:明确各方工作的主要内容及考核标准,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流程体系,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第二,加快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提升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中小学校根据自身规模和工作需求应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教师为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专业建议,同时负责落实心理辅导室建设与维护、心理课程与活动组织实施、心理测评与危机筛查、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等具体工作。同时,学校应支持全校教职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对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及时进行家校沟通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与鼓励,等等。

第三,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科融合、综合实践活动等角度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融合,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体育、劳动、美术、音乐等课程融合的新方案。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积极开展运动会、劳动实践、艺术节、“525”心理节等活动,以学生乐于参与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第四,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分层管理体系建设。目前总体上中小学生发展和适应良好,但有一部分学生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甚至已经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采用分层管理,聚焦不同心理发展主题、适应学生不同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管理方式:给绝大部分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学生提供心理知识、技能和支持,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对出现心理适应问题的学生及时干预;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治疗。

第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积极推动学校软硬件建设。包括:建设1—2间专业的心理辅导室,配备沙盘游戏等相关心理咨询所需工具;聘请相关专家、家长和各领域从业人员进校园,推进生命教育、亲情教育、生涯教育、心理学素养提升等活动的开展,从校级、年级、班级不同层面组织相关活动等。


(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


新时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强思想转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应对心理问题与危机为主”转变为“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体来讲就是要将积极心理学和成长型思维融入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与日常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积极心理学旨在促进人积极心理的发展,预防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等有了问题去治疗[1]。区别于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认为个体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过程所带来的收获和体验,追求进步和积极应对挑战;在面临高难度任务时,表现出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心理素质,并倾向于对任务目标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投入。

学校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理论,融入学生生活各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将身心素质提升、性别教育、美的教育、爱的教育、道德教育等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课程中,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与活动中强健身心;在劳动课程与活动中感受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自律品质,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在艺术课程与活动中形成美学意识,学会感受艺术的美,并将其作为自身身心健康发展与调节的资源;在语文、地理、化学等学科教学中设计和引入关于生活细节之美、坚韧顽强克服困难、努力拼搏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案例,培养学生对生活、生命、人生发展的正确态度,提高他们应对外界冲击、应对学习生活挑战与人生挫折的能力。

学校不仅要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学业能力的发展,更要以成长型思维看待学生各阶段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表现与成长困扰,在课堂、考试与日常沟通中鼓励和认可学生每一阶段较于过往的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速度与不同表现,提高学生自我认同感与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自信自强。


02

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学校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相关工作应考虑纳入教师心理评估与支持、任课教师的常规培训、心理教师的长程专业培训等主要内容。


(一)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评估并给予支持


教师心理评估应包括其个性人格、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婚姻家庭关系及心理健康情况等内容,也包括学生管理风格与能力、学生问题识别等相关内容。积极评估和掌握教师关于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心理学知识与素养水平,可以为支持教师提升生活和工作体验及后续的教师培训培养提供参考。针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需求,可以面向教师提供关于职业发展与价值认同、婚姻与职业人际关系、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等方面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持,促进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加积极可靠的支持和引导。


(二)常规培训满足教师优化教学和管理班级的基本需求


面向全体教师的常规培训重点在于满足班主任、任课教师乃至校领导对于优化教学和管理班级的需求。具体可包括在日常教学中考虑学生体验感受的意识,认可、鼓励、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能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识别学生心理困扰与障碍的方法等。常规培训可以通过线下常规讲座和线上云课堂等方式进行,主要涉及发展心理学、学习动机激发、班级有效管理、师生积极沟通、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行为矫正等方面内容。


(三)对心理教师提供系统而专业的培训


《行动计划》提出,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并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现状与目标要求之间仍有较大建设缺口。过去关于中小学心理教师的研究表明,心理教师对家庭咨询与辅导、个体咨询能力等方面专业成长需求大,不同专业背景的心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都有着急切的需求[3]。可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胜任力,是充分发挥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题中之义。

学校应支持心理教师提升心理测评与档案建设、危机识别与干预、咨询与转介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能力,从理论学习、技能辅导和案例督导等方面为心理教师提供专业资源,积极组织如“拒学厌学”“网络使用”“选科与生涯教育”等家校教育中常见心理问题的专题研讨,建设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期系统培养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


推荐学校

高起专 高起本 专升本 本科二学历 研究生 多层次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