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普站群

x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习题

2023-01-30 08:45:15

1.哲学是( )。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C.人人都有的世界观

D.终极真理的理论体系

【答案】B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答案】B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理论和经验论

【答案】A

4.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世界是否运动和发展的问题

C.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答案】D

5.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

A.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不可知论

D.绝对主义

【答案】C

6.“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古今中外知识的总汇

B.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科学哲学的终极真理

【答案】C

8.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答案】C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徳国古典哲学

C.17世纪英国哲学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答案】B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地质学和胚胎学

B.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

C.机械力学

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答案】D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答案】C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B.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D.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案】A

1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B.坚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C.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D.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

【答案】C

1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二元论唯心主义和一元论唯心主义

C.唯理论唯心主义和经验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答案】A

15.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D.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答案】B

16.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 )。

A.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B.原子论唯物主义、气本论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列宁的唯物主义、毛泽东的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D

17.辩证法的三种历史形态依次是( )。

A.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科学辩证法

B.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科学主义辩证法

C.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D.古代唯心主义辩证法、近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现代科学主义辩证法

【答案】C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A.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B.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C.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

D.绝对真理体系的建立

【答案】C

19.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当是( )。

A.绝对信仰,一切照办

B.看其是否有用

C.既要信仰,又要怀疑

D.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案】D

2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B.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群众学习

【答案】C

简答题

1.简述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答:要把握什么是哲学,必须把握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

(1)哲学和世界观都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属于世界观,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2)哲学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它是以理论的形式系统地反映世界的学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它同一般人仅凭个人经验或传统影响形成的朴素而零散的世界观是有重要区别的。

(3)哲学属于世界观,但世界观并不都可以称为哲学,只有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才可称为哲学。

(4)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哲学;凡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唯心主义哲学。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它在哲学中的地位、作用决定的。

主要依据是:(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任何哲学理论都是这样或那样地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关系问题。

(2)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哲学家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基本立场、根本方向和路线以及基本原则和方法。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从而成为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4)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在实践中的一切活动,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件大事,都是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答:(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其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不彻底性就是它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理或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主张上帝或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学唯心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5.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③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过去也看到事物的现在;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6.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因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潮流,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论述了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弊端的正确道路。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并把哲学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它把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飞跃,使之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并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它貝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们研究解决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是指它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还指它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发挥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

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1)从理论内容及科学体系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统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是以两个分离为特征的:一方面,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相分离的。唯物论者不懂得辩证法,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如费尔巴哈哲学;辩证法者又坚持唯心论,是唯心辩证法,如黑格尔哲学。

另一方面,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是相分离的。旧唯物主义者只是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问题上仍然是唯心史观,因此被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社会历史领域也因而被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传统,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并将其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以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取代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从哲学的研究对象及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一直不能正确解决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总是企图创造一种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能回答一切疑难,解决一切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它们之间共性与个性、理论指导与科学基础的辩证关系,从而以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取代了所谓“科学之科学”。

(3)从阶级属性及历史使命方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从来也没有代表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哲学和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称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服务的认识工具和思想武器,从而以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取代了剥削阶级的旧哲学。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选择题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B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A.实物性

B.可知性

C.客观实在性

D.运动的绝对性

【答案】C

3.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

A.客观性

B.实体性

C.运动

D.相对性

【答案】C

4.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A

5.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 )。

A.诡辩论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B

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答案】B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答案】B

8.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答案】D

9.规律是指事物、现象之间的( )。

A.永恒不变的联系

B.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C.外部的可见的联系

D.不断变化的联系

【答案】B

10.“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属于( )。

A.实用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经验主义观点

【答案】B

11.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的产生

C.社会的出现

D.劳动

【答案】D

1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答案】D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D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存在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答案】C

15.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A.实践

B.主观努力

C.客观规律

D.先进的物质手段

【答案】A

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D

1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D

18.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B.世界是精神的世界

C.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D.世界是发展的世界

【答案】C

19.哲学上的二元论是( )。

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

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

D.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世界本原的哲学

【答案】D

20.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观点是( )。

A.庸俗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B

21.下列说法中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是( )。

A.太阳东升西落

B.水往低处流

C.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答案】D

22.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

A.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B.能动地改造客观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自由地改造社会规律

【答案】A

23.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 )。

A.摆脱客观世界的制约

B.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

C.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C

2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A.把客观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B.否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不懂得物质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

D.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答案】C

2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主要局限性是( )。

A.直线论、循环论、宿命论

B.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C.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

D.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答案】D

26.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蜂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答案】C

27.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分歧是关于( )。

A.意识有无能动性的分歧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分歧

C.意识的本质是什么的分歧

D.世界是否可知的分歧

【答案】B

28.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一切从原则出发,客观要符合主观

C.一切从多数人的愿望岀发

D.一切从科学的理论出发

【答案】A

29.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

A.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它可以被人们直接感知

D.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A

30.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应当是( )。

A.一切从群众的要求出发

B.一切从上级的指示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原则出发

【答案】C

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答:(1)列宁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而完备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人的思维活动。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作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活动。

3.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4.简述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

答:(1)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2)二者的区别是:哲学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哲学概括,它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绝对的;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属性的认识,它随并实践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是可变的、相对的。

(3)二者的联系是: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简述劳动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

答:(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开始的,由于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类人猿手脚分工,能够直立行走,从而促进了脑的进化、发展,不断完善,逐渐成为能够产生意识的人脑。

(2)劳动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劳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当社会成员之间感到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时候,语言便产生了。人们借助语言,能把事物的共同本质或内在联系抽象出来,加以概括,这便是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运用和展开,就标志着真正的意识的出现。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使得人们的生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复杂,从而使得意识的内容日益丰富,人的思维和智力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6.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物质性问题。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实践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活动,它不仅生产岀人们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同时也生产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类社会就是人类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2)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的经济的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的政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思想关系,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3)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历史,而人们的活动是由他们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存在的形态。

7.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

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8.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

答:(1)物质决定意识。主要表现在:

①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从作用上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2)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主要表现在:

①能动地反映世界,即在实践基础上,意识能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在正确反映世界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关系,否认物质决定意识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相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

9.简述规律及其特点。

答:

(1)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是指:

①从规律与意识的关系看,规律和规律的作用都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管人们是否认识、是否承认、是否喜欢,它都客观地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②从规律与人们的自觉活动关系看,规律不依赖于人们活动的意图和愿望而存在并发生作用,规律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据的客观条件决定的,它既不能人为地创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③从实践的后果看,人们只能在实践中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符合规律的认识实践活动,就能取得成功,否则必然遭到失败,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

(3)规律的主要特点有: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它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它是事物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发展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必然重复出现。

这三个特点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论述题

1.试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所谓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指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的辩征唯物主义观点。

它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

①世界的统一性。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之间有无一致性、共性,或世界有无一个共同的本原。凡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属于一元论。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哲学上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凡是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而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属于二元论。只有少数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物质。所有的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其中,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精神或将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或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旧唯物主义往往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变为单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具体物质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践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也无论身居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严格按照运动变化着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附加和主观随意性。总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出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答:(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②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

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3.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发展;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根据客观实际,按规律办事,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反之,从主观愿望和书本出发,必然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只有不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答案】C

2.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答案】A

4.下列命题中不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是( )。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答案】D

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C.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D

6.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具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戒认

【答案】B

7.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其理论根据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答案】D

8.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同该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工人的积极性、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需求直接相关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A.一因多果

B.—果多因

C.同因异果

D.同果异因

【答案】B

9.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是(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有繁简之分

【答案】C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白天过去,黑夜到来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勤学出智慧,实践岀真知

【答案】D

1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岀来的。这说明( )。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答案】A

12.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 )。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不表现本质

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

C.真象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外部

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答案】D

13.系统首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层次性

B.结构性

C.整体性

D.开放性

【答案】C

1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答案】B

15.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某些属性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答案】D

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答案】D

17.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答案】C

18.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答案】C

1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答案】D 

20.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肯定和否定是相互区别的

B.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的

C.否定是对旧的事物的克服

D.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答案】D

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答案】A

2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

A.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B.“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答案】B

23.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 )。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答案】B

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答案】D

25.“金要足赤,人要完人”。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答案】C

26.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B

27.系统是指( )。

A.诸要素相互联结的统一整体

B.事物的普遍联系事物

C.同事物有关的诸要素的总和

D.事物前后相继的联系

【答案】A

28.“一切以地点、时间、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答案】B

2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依据的哲学原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C.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答案】C

3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答案】D

31.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 )。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B.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一切先后相继现象之间的关系

D.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答案】B

32.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 )。

A.可有可无的作用

B.破坏性的作用

C.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D.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答案】C

33.必然性是由事物的( )。

A.主要矛盾决定的

B.次要矛盾决定的

C.外部矛盾决定的

D.根本矛盾决定的

【答案】D

34.可能性是指( )。

A.主观想象的种种目标

B.一定会实现的东西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已经产生和存在的事物

【答案】C

35.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

A.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

B.实质上是一种不可能性

C.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的东西

D.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东西

【答案】D

36.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于形式

D.内容相对稳定,形式活跃易变

【答案】B

3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主要矛盾决定的

C.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D.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答案】A

38.事物的本质是( )。

A.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诸矛盾的总和

C.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D.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

【答案】C

39.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 )。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

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

【答案】B

40.矛盾斗争的基本形式是( )。

A.教育和惩罚

B.民主和专政

C.对抗和非对抗

D.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C

推荐学校

高起专 高起本 专升本 本科二学历 研究生 多层次任选